读书笔记:象与骑象人
链接:象与骑象人:幸福的假设 (opens in a new tab)
第一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:人象对峙
第一章 分裂的自我产生心理冲突
有关心理的比喻
- 弗洛伊德
- 自我(ego)有意识和理性
- 朝我(superego)有道德良心,有时会过于拘泥于社会规范
- 本我(id)享乐的欲望,总想及时行乐
- 马车夫(自我)为了驾驭贪婪的马(本我)总得经过一场激烈奋战。同时,马车夫那坐在后座的父亲(朝我)还一路对他说教。
- 弗洛伊德认为,精神分析的目的,就是通过强化自我,让自我更好地控制本我,并摆脱朝我的束缚。
- 作者的联想
- 自我是骑在大象背上的人。手里的缰绳可以控制大象。
- 不过,只有在大象没有它自己的欲望时,才指挥得了大象。
- 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么,我根本斗不过它。
现代的理性选择理论和信息加工论不足以解释人类已知的软弱。
- 经济学家:理性选择模式,解释人行为的原因。
- 社会心理学家:信息加工论,用来解释各种人类生活形态。
心理的四种划分
- 心灵和身体
- 左脑和右脑
- 左脑语言处理
- 右脑图形处理
- 理性和感性
- 脊椎动物的大脑,有新的区域叠加在老区域形成
- 早期三大神经团:后脑、中脑、前脑
- 早期哺乳动物,前脑发展出新外壳:边缘系统(limbic system)
- 下丘脑(hypothalamus)司协调基本冲动和动机。
- 海马(hippocampus)司记忆。
- 杏仁核(amygdala)司情绪学习和反应。
- 高级哺乳动物,新的神经组织绕着边缘系统延展,新皮层前半部分似无特定任务,用来思考、计划和决策。
- 额叶皮质(frontal cortex)是压抑或抑制冲动反应的关键,是理性可能的所在。
- 额叶皮质也让人类情感与情绪发展更丰富。眼窝前额皮质(orbitofrontal cortex)司情绪反应,受损伤时,人无法感觉到情绪,虽然分析推理和逻辑思考能力未受影响,但无法做出简单决定,情绪大脑无法自动评估种种可能性。
- 脊椎动物的大脑,有新的区域叠加在老区域形成
- 控制化和自动化
- 大部分心理历程自动发生。可多线并行。
- 控制化处理需要语言,随语言的出现而诞生。
幸福的三个障碍
- 骑象人是有意识的、控制后的思考。
- 象是内行感觉、本能反应、情绪和直觉。
- 无能的意志力
- Walter Mischel 棉花糖实验
- 摆脱诱惑的控制,在不和大象的意志起冲突的情况下,分散大象注意力。
- Walter Mischel 棉花糖实验
- 心理干扰
- Daniel Wegner 实验,不要想白熊,但被试一旦停止压抑这个念头,这个会更猛烈地涌入脑中,更难摆脱。
- 控制化处理企图影响大脑,一个明确目标被设立。追求目标时,心理会自动监控进度。所以自动化处理会一直自检:“我没有想白熊吧?”因此要大力气转移注意力,而和控制化处理发生对抗。因为控制化过程很快疲累下来,所以精力无穷的自动化处理过程会顺畅运行。
- 冠冕堂皇的理由
- 阐释模块(骑象人)很会编理由。
- 内心感觉、直觉和当下的判断会自动自发地即时发生,但只有阐释模块才能拼凑出语句。
- 大象决定对错美丑,大象控制缰绳,引导骑象人。
第二章 是什么令你幸福
通俗心理学
- 事情只有通过我们的诠释才能影响到我们,所以控制对事情的诠释,可以控制自己的世界。
- 与《专念》中的论述完全一致。
令人感到不幸福的三个原因
- 情感启动效应(affective priming effect)
- 脑中有一个一直在运转的“喜欢计量表”,对经历的一切事情,都会产生“喜欢不喜欢”的反应。这种反应不会动用分析推理系统。
- Brett Pham 的研究:看到或听到和自己名字很像的词,会产生愉悦感。
- 人名和职业有联系。Dennis 更可能成为 dentist。Lawrence 更可能成为 lawyer。
- 人偏好和自己名字听起来相像的人结婚。
- Brett Pham 的研究:看到或听到和自己名字很像的词,会产生愉悦感。
- 负面偏好(negative bias)
- 物种设计原理之一,对坏事的反应要强于对好事的反应,表现在反应更快、更强烈、更难以克制。
- Marcel Losada 洛萨达比例:职场中积极与消极的比例大于 3:1 是公司能蓬勃发展。婚姻关系中,积极和消极的比例要达到 5:1。
- 物种设计原理之二,相反的系统会相互对抗,以达到平衡,平衡点可以调整。人的行为受到相反的动机系统控制:趋近系统(approach system)引发正面情绪,逃避系统(withdrawal system)引发消极情绪。两系统不断监控环境,且会在同一时间产生相反动机。
- 逃避系统反应迅速的原因是得到信息的速度快。视觉听觉信号首先进入丘脑,在进入杏仁核(司危险信号处理),或皮质不同器官处理区再转到额叶进行高级心理处理。杏仁核就在丘脑下方,所以首先发出指令。
- 杏仁核也上连额叶皮质,改变思考。想法产生情绪,情绪也产生想法。情绪通过“心理过滤器”处理信息。
- “万物皆着我之色彩”的心理学解释。
- 强大的遗传基因
- 每一项个性特质,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。
- 同卵双胞胎相似度高于异卵双胞胎,即便在不同环境下成长,亦是如此。
- 个人心情愉悦程度有 50-80% 来自遗传。
- 个人心情愉悦程度(affect style):个人的趋近系统及逃避系统之间的平衡点。
- 皮质左撇子(cortical lefties):左半脑脑波比较活跃者,自认为心情更愉快,不会一直害怕、焦虑、羞愧,不易陷入沮丧,心情复原快。
改变思维的 3 种方法
- 冥想
- 认知疗法
- 训练病人掌握自己的想法,指出扭曲之处,找替代方案及更正确的思考方式。
- 选择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剂(SSRI)
- Paxil、Zoloft、Celexa、Lexapro
- 效果几乎和认知疗法一样,不只缓解症状,还可以改变个性:自信,更能面对挫败,享受欢乐。
第二部分 我们如何相处:象的力量
第三章 互惠
群居动物有“牺牲自我以利家族”特性。
人类有无心、自发式的互惠本能。
互惠的应用
- 以牙还牙
- 报仇和报恩
- 建立群体合作关系
- 用语言造势
- Robin Dunbar(罗宾 邓巴)
- 大脑越大,可管理的群体越大。
- 语言的进化是为了取代梳毛功能,帮助群体成员很快地建立彼此关系。
- 用留言互惠交换信息。
- 八卦消息主要在评论别人能不能人与人的互惠之道。
- Robin Dunbar(罗宾 邓巴)
- 讨价还价
- 先提出苛刻条件,再让步,不仅可以得到较好的条件,还能得到一个愉快的合作伙伴,因为对方觉得他们有决定最后结果的影响力。
第四章 自以为是
虚伪的原因
- 重视道德表象胜过道德真相
- 先做判断,再编造说辞
- 对自己的立场提不出真实证据
- 不会费力寻找不符合自己立场的证据
- 无意识的自我膨胀
- 认为自己更好,挑选能证明这一点的证据
- 天真实在论(naive realism)
- 每个人都会受到自身意识形态及利益所影响,只有自己例外,只有自己看到的事情是绝对事实。
邪恶与残暴的原因
- 善恶之争
- 宗教困惑:如果上帝全知全能,那么世界上存在恶,是因为上帝允许其存在(上帝并非全善),或者上帝也对抗邪恶(上帝并非全能)。
- 自尊心太强
- 道德理想主义
- 认为目的可以让手段合理化
第三部分 追求幸福的方法:驭象之道
第五章 幸福来自何处
幸福的两个原则
- 进展原则
- 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要幸福。
- pre-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:每朝目标前进一步,都会感到幸福与满足。
- post-goal attainment positive affect:达到目标时,只感到一点点短暂的幸福。
- 适应原则
- 人对现状的判断,是以比自己现已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。
幸福研究结果
- 1 基因对个人的平均幸福程度影响很大
- 2 大部分环境因素及人口统计因素对幸福影响甚微
- 个人生活条件:持续一段时间,然后适应。
- 个人选择的自发活动:反应不会递减,能带来更多幸福。
- 感受到的幸福持久度(H)= 遗传的幸福范围(S)+ 生活条件(C)+ 可控因素(V)
可改变的外在因素
- 噪音
- 通勤
- 自我掌控感
- David Glass 和 Jerome Singer 噪音按钮实验:得知噪音可以被按钮关闭,被试可以忍住不按按钮。
- Ellen Langer 和 Judith Rodin 养老院实验:有控制权的老人获得更开心、更活跃,头脑更清醒,死亡率降低。
- 羞愧
- 去除羞愧感(整容)
- 人际关系
- 人永远无法适应人际冲突
可控因素(V)
- 心流体验
- 每进一步都有反馈(进展原则)
- 掌握自身优势
- 待人和善
- 懂得感激
第六章 爱与依恋
接触性安慰(contact comfort)是基本需要
- Harry Harlow 幼猴实验
- John Bowlby 依恋理论(Attachment Theory)
- 儿童行为受到“安全”和“探索”两个目标引导。在安全度达到一定程度之后,儿童才会嬉戏玩耍、四处探索。
- 如果儿童无法获得稳定持久的依恋关系,就可能变成冷漠孤独的人,或者非常黏人。
- 依赖特质的三种类型
- Mary Ainsworth 陌生情境(strange situation)实验
- 安全型(secure attachment)
- 游戏及寻求安全感会随着环境变动顺畅地更替
- 逃避型(avoidant attachment)
- 靠自己压抑分离焦虑
- 对抗型(resistant attachment)
- 无法在不熟悉的房间内安静下来,一直焦虑不安,母亲回来后还会抗拒母亲的百般抚慰
- 依恋与年龄的关系
- 8 岁以下:父母
- 8-14 岁:扩散到伙伴
- 15-17 岁:爱侣
19 世纪社会学家 Emile Durkheim(涂尔干)
- 社会规范、联系与义务越少的人,越可能自杀。
- 人需要义务及约束来为自己的生命建立构架和意义。
- 失范(anomie):人因社会缺乏明确标准或权威社会组织来建立价值标准,反而难以找出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第七章 心理的成长
创伤后成长(posttraumatic growth)
- 激发潜能,改变原本对自己的观念。
- 过滤、改变人际关系。
- 改变人生的优先顺序,及对他人的看法。
人格的三个层次(Dan McAdams)
- 基本特质(basic traits)
- 神经质倾向,外向或内向,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,是否讨喜,认真勤恳。
- 个别性调适(characteristic adaptions)
- 个人目标,防卫与适应机制,信仰,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重心。
- 与个人所处环境、人生阶段紧密结合。当事实变化时,会有所改变。
- 逆境可能帮助人调整生活重心。
- 人生故事
- 骑象人诠释自己行为的意义。
- 逆境为故事提供题材。
从逆境中获益
- 乐观的人更容易从逆境中胜出。
- 愿意倾诉或有支援团体协助的受害者,更能大幅减轻创伤造成的健康问题。
- 宣泄的重点不在怒气,而在于写出充满意义的人生故事。多年后,依然能从“重新评估”这套因应之道中获益。
应对危机的方法分类
- 积极面对:直接采取行动解决问题。
- 重新评估:理清想法,找出有利的做法。
- 逃避
- 消极的做法。
- 发展心理防卫机制,控制内心痛苦。
正确的步骤
- 在逆境之前,先改变认知方式。冥想、认知疗法、百忧解。
- 珍惜并建立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。倾诉有助于理清并找出事件的意义。
- 事件发生后写下经过、感受、产生感受的原因,每天 15 分钟。回答两个问题:事件为什么发生?能从中汲取什么好的教训?
17-20 岁是经历逆境的最好时期
- 自我形成的特殊时期
- 对以后的人生故事产生最深影响
创伤中汲取智慧
- 知识
- 显性(explicit)
- 所知的,不受时空条件所限的事实。
- 默会(tacit)
- 智慧的来源
- 知其所以然
- 显性(explicit)
- 智慧
- 在自己和他人的需求间找到平衡。
- 平衡地采用回应方式
- 自我调适: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
- 塑造环境:改变环境
- 选择:选择环境
第八章 道德的成长
道德焦点
- 从人格道德(character ethics)转向困境道德(quandary ethics)。
- 道德教育成为解决问题的训练,思考特定情境中的道德问题。
- 道德窄化为“自私自利”的反义词。
- 道德分析是糟糕的心理学训练。
1988 年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
- 6 种美德:智慧、知识、勇气、仁爱、正义、节制
单靠意志力改变劣势困难
- 认知疗法。
- 要运用优势克服劣势,努力表现原有的人格优点。
美德的科学解释
- 亲缘利他(kin altruism):有利于带有同样基因的人。
- 互惠利他(reciprocal altruism):在非零和游戏中,运用一报还一报策略,使带有别的基因的人直接得到帮助。
施比受更令人幸福
自由派
- 对不同团体采取开放态度
保守派
- 建立社会共同价值
合众为一(e pluribus, unum)
- 当推崇群体的同时,也应该通过政策来巩固个体的价值。
第四部分 追寻人生的意义:驭象而奔
第九章 灵性的觉醒
道德水准会因为个人所思所为而提升或沉沦。
道德观念
- 自主权的道德规范:思考与行动,保护个体免受伤害,追求个人最大自主权。
- 群体的道德规范:
- 神性的道德规范
提升感
- 体内分泌催产素(泌乳)
- 产生亲密感、爱、信任,更愿意接受新的关系
敬畏
- 遇到巨大之物
- 面对伟大崇高之物
巅峰体验(peak experience)
“自我”是精神提升的障碍
-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,让人困于物质的世俗世界,无法感受神圣。
- 沉思让自我安静下来。
- 精神层面的改变就是自我的转变,但自我会全力反对。
- 精神层面的提升后时候需要否定自我。
第十章 人生的意义
两个子问题
- 人生目的
- 没有目的
- 怎么才能有充实且有意义的人生
什么令人感受到“人生本身”的目的
- 爱与工作
- Robert White 效能动机(effectance motive):人和许多其他哺乳动物有一种“让事情发生”的基本冲动,表现为想通过与环境互动,进而控制自己的环境,以发展能力。
- 可以解释过程原则(朝目标前进与达成目标,前者更能带来快乐)。
- 从事低复杂度、高重复单调工作的人,对工作疏离感高。
对工作的不同态度
- 差事:赚钱
- 职业:追求订立的目标:升迁、名声
- 事业:实现抱负
- “你认为工作本身是什么,它就是什么。”
全心投入(vital engagent)
- 个人与一个心流体验及个人主观认定的意义所组成的世界间的关系。
- 兴趣转化为一种关系,成为人生目的之一。
行业健康
- 整体协调(alignment)
- 做出高品质工作、对别人有所贡献的人,能得到财富及专业上的提升。
跨层次一致性
- 人的个性的跨层次具有一致性时,人生能一路前进。
- 低层次的个人特质能和应变机制相配合
- 应变机制能和人生故事相连贯
- 几个层次无法连贯一致时,遭受内在矛盾和神经官能性冲突。
- 此时可能需要逆境的启蒙,找出一致性。
人的层次
- 社会文化
- 文化心理学:心理学向上延伸到社会文化层次
- 心理
- 认知神经科学:心理学向下延伸到生理层次
- 身体和大脑
- 意义在三个层次连贯一致时自动浮现
“自我”开关
- Andrew Newberg
- 大脑顶叶定位关系区(orientation association areas)
- 左半球:对自己的身体产生有限及具体的感觉,让人追踪自己的身体轮廓。
- 右半球:对周遭空间产生方位感。
- 被试在冥想状态关闭这块皮层时,从大脑其他部位传递的信息减少,被试体验到自我消失,扩散到太空。
- 含有重复动作及话语的仪式,尤其是众人同时进行的仪式,有助于协助参与者在大脑建立“共振形态”(resonance patterns),产生以上效果。
作者的幸福假设
- 幸福不能直接找到,须先具备一定条件。
- 个人性格不同层次及部分连贯一致。
- 爱与工作,全心投入,在群体中感受超越自我的意义感。
- 条件达到后,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是自然浮现的。